驻阿塞拜疆大使魏敬华接受阿通社采访宣介“一带一路”和十九大精神
2018-04-10 19:50
 

  4月6日,驻阿塞拜疆大使魏敬华接受阿塞拜疆通讯社(APA)书面采访,就中国最新发展成就、中阿双边关系有关问题作答,重点宣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十九大精神。阿通社以俄语、英语、阿塞拜疆语三种文字刊载采访内容。

  魏敬华大使采访稿中文全文如下:

  一、近年来中阿关系发展优先方向有哪些?中阿两国在哪些领域合作前景最广阔?这与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有哪些联系?阿塞拜疆在此合作框架内有哪些优势?

  答:近年来,在阿利耶夫总统领导下,阿政府持续深化经济改革,坚持经济多元化,努力促进非油气领域发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中阿双方在能源、农业、交通和旅游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其核心为:弘扬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打造经济合作新平台,谋求发展新动力;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线,促进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去年10月30日,阿利耶夫总统和多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铁路盛大开通仪式,我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阿利耶夫总统在致辞中表示,“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是连接欧亚最短和可靠交通线路,是阿为复兴伟大丝绸之路所做重要贡献。

  阿塞拜疆地处欧亚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中方重视阿塞拜疆作为欧亚重要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将和阿方共同推动有利于本地区交通便利化的项目,为提高中阿以及沿线各国互联互通水平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希望并相信,古丝绸之路早在2000年前已将中阿两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丝绸之路必将把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经常有人说,这是中国推出的重要对外经济合作战略,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一项重要的合作倡议。最核心理念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共同发展开辟更多机遇。奉行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一倡议源于中国,合作重点是沿线所有国家,对所有国家开放,其成果和收益为全世界共享。各参与方都是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如果说这是一个战略,那也是各国携手挖掘经济增长动力、开辟共同发展机遇的战略,不是所谓的地缘战略。

  三、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思想。请问,这个新时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二,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中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四、十九大提出将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将对中国对外政策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答: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概括了中国外交今后努力的总目标。

  “两个目标”,源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源自六十多年来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与各国人民福祉融为一体的世界情怀。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其核心内涵,一是相互尊重,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二是公平正义,强调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合法权益。三是合作共赢,呼吁超越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共谋发展、互利互惠的新思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拿出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方案。不管什么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可谓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应当把这个世界建设成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具体而言就是推动建设“五个世界”,包括: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和清洁美丽的世界。

  五、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您可否讲述一下中国目前经济状况?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中国可持续发展?

  答: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达82.7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居世界第二。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4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第一。全年粮食产量6.18亿吨,连续5年超过6亿吨;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里程6796公里,新建高速铁路里程2182公里,新增光缆线路长度705万公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移动宽带网络。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为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拟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发展更加高质。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经济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是发展更加公平。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公平发展,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将实现更广泛和公平覆盖的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居民能够负担的住房,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每一个人。

  三是发展更加美丽。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决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四是发展更加开放。今年将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